Giant XtC NRS VS Merida LRS VS Specialized FSRXC

XC全避震車盟主挑戰賽

 

圖◎編輯部 文◎Daniel Lu.


Giant XtC NRS

Merida LRS

Specialized FSRXC

齡夠長的讀者們,一定見識過XtC NRS這台車與ONCE車隊是如何將GIANT品牌推向世界舞台的顛峰。GIANT在2000年推出XtC NRS,不僅跌破所有人的眼鏡,更能用「轟動武林,驚動萬教」來形容一時的盛況。直到今天, 在世界各地NRS都是銷售與口碑的贏家,這使得GIANT一字不僅代表「超值」,更是「高性能」的 代名詞。我們可以說NRS的成功不但為GIANT賺了面子,也贏了裡子。

國內的另一家大廠,美利達,當然也不甘寂寞。不但買下美國大廠SPECIALIZED一半的股 權,也積極在歐洲佈線,與多家歐洲大廠策略聯盟,氣勢一振,頗有戰國時代合縱連橫以抗強秦 之勢。而LRS正是該聯盟的秘密武器。

至於SPECIALIZED FSRXC則可以說是掀起這波「雙避震越野賽車:FSXC」風潮的始祖。1998年 車界正陷入自由騎(FREERIDE)的「黑暗時期」,雙避震車雖然被公認是登山車的未來,但同時也 等於又重又沒效率的代名詞。這種矛盾一直到又輕、又注重踩踏效率的FSRXC出現,才將整個車 界對雙避震車的呆板印象給翻轉過來。FSRXC成功地開創了雙避震車的新時代, 也為登山車世界找到了一個新方向。隨後有NRS、Gary Fisher SUGAR、Trek FUEL、Cannondale SCALPEL、GT I-Drive......緊接在車壇繼續這股風潮。直到現在,雙避震越野賽車 仍是登山車界中最先進、也是最廣大的一群。而FSRXC也一直隨著時代進化,雖然風采已不若以 往,漸漸被新秀給掩蓋,但在國內外各媒體的評比裡依舊是性能上的「最高標準」,也是少數能 站上世界盃頒獎台的戰駒之一。

好了,讀完歷史,就讓我們來仔細瞧瞧NRS成功的秘訣在哪裡,看看LRS是否有實力挑戰盟 主,而始祖FSRXC又如何招架。

Giant XtC NRS

車架設計:世上獨一無二的「無踩踏能量損耗」後避震設計

NRS號稱由GIANT與法國雷諾F1車隊所共同開發,是世界上「唯一」一台沒有踩踏能量損耗 的雙避震越野賽登山車。該設計其實是一種非常極端的HORST LINK四連桿設計。一般在設計這類型的四連桿系統時,都會盡量將「虛擬轉點」設 定在最中性的位置(即中齒盤的位置,如INTENSE Tracer或SPECIALZIED FSRXC),目的是使後避震系統在前後變速的各種檔位下有最小的避震性能差 異,並追求踩踏與避震性能間的最佳平衡。不過NRS卻出人意料地將「虛擬轉點」設定得非常高。 這樣一來,不管是在那個檔位,踩踏的力量都會把整個後避震系統往下拉伸(對避震器來說是向 上拉伸),再配合NRS獨家的「NO SAG」設計(亦即沒有留任何預壓行程),使得後避震系統沒有 往下拉伸的空間(或是說避震器沒有向上拉伸的空間)。這樣一來所有的踩踏力量便無處可去, 只好100%地傳送到傳動系統與輪胎上了。如果你還是有聽沒有懂,反正只要知道NRS不會隨著 你的踩踏起舞,所以沒有任何踩踏能量損耗就是了。

或許有人會說,那我把其他車子的避震器打到「NO SAG」狀態不就好了?對不起,那是沒用的。第一,如果該車的虛擬轉點或主轉點不夠 高,你的踩踏力量還是會導致避震器壓縮;第二,如果你將避震器打得那麼「硬」,那跟單避震車 可能就沒有什麼差別了。NRS獨到的功力除了虛擬高轉點外,另外也讓後避震器在「一般」的氣 壓值就可以達到NO SAG的效果,這兩點才是NRS的精髓,也是別人想不到、學不會的高招。

在其他方面,配合「NO SAG」設計,XtC NRS的BB轉點設計得比較低,只稍微比單避震車高一點。這或許跟它的「越野賽車」屬性有關係: 重心低表示可以高速騎得更穩,轉彎也可以更穩重。不過要小心路上的大石頭會打到腳踏就是了。

我們測試這台中尺寸的NRS上管長是標準的23.25吋,配合120MM的長豎管,這樣的「戰鬥 姿勢」很適合NRS無踩踏能量損耗的比賽用途,不過對於休閒的人來說就累了些。角度是70°的 頭管角與72°的座管角,這對「賽車」來說似乎又有點「舒適平穩」。或許是NRS的設計者希望 NRS能有更廣闊的使用用途吧!

GIANT獨家的ALUXX SL抽管技術果然高明,18吋的車架重量(含避震器)壓在2.5公斤左右, 可以說已經是鋁合金的極限了。而且該有的都有,一個也沒有少:包括上管、下管、座叉、與避震 器鎖座上的補強片,加上超大尺寸的半隱藏式頭管。各個轉點也都使用密封培林(除了鏈叉上的 轉點例外)。用手指輕彈下管,清脆卻結實的聲音告訴你輕量化與高 剛性是可以並行不悖的。這一代的NRS更重新設計整個後鉤爪 (DROP OUT),使得後變速器不再與後鉤爪「鬼打架」。這樣一來 不但騎乘時沒有多餘的雜音,而且對後變速器與後鉤爪壽命都有正面 的幫助。

整體而言,第三年的NRS已經更趨成熟,不但保有原來輕量、高剛性的優點,在一些細微 的地方也有更周詳的考慮。

騎乘感受:介於單雙避震之間的獨特感覺

一坐上NRS你會懷疑這是不是台雙避震車?那「硬屁股」的感覺告訴你這應該是一台單避震 車。直到後輪壓過第一個障礙物之後,你才會感受到後避震的存在。那截然不同於單避震車會無 情地將衝擊傳到你身上,但也不是一般雙避震車那種綿綿軟軟的感覺。「硬朗、乾脆、明確」是 NRS避震感覺的第一印象。隨後踩下踏板,那如同單避震車硬朗的踏板反作用力與加速力道,嗯, 就像是踩單避震車一般,這完全不是任何其他的雙避震車可以達到的(即使是FSRXC、FUEL、或 SCALPEL等其他世界盃戰駒)。以騎乘雙避震車的踩踏節奏前進,NRS「真的」一點踩踏能量損 耗也沒有,那根避震器一直都是「直直的」,讓人不禁懷疑是不是埋了根木頭在裡面。不過隨著 踩踏越來越用力、越粗魯,避震器終於還是有一些反應了,不過還是在那種「若有似無」的境界 中。換做是其它雙避震車種的話,早就在跳「八伯舞」了(BOBBING)。(註: 「八伯舞」:BOBBING,因踩踏而導致避震器壓縮或拉伸的往 復動作。)

上了越野路面,踩踏感依舊硬朗,可是由於踩踏的力量已將後避震置於「隨時鎖 死」的狀態,所以NRS對於路面上的障礙似乎都「視而不見」,只有稍微大一 點的目標NRS才會吭聲(作動)。這對騎習慣單避震車的車手來說,早已司空 見慣,反而NRS可以有效舒適地越過大一點的路面障礙;但對那些已經習慣雙避震車的車手而言, NRS簡直是就是一台單避震車,幾乎沒有你可以在雙避震車上期待的避震效果:如舒適度與抓地 力。上坡也是,在咬牙切齒的爬坡路上,NRS忠實地將你的踩踏能量100%傳至後輪,沒有半點 浪費,但你也別期待它會給你任何多一點的避震性能與抓地力。這對單避震車手來說再自然也不 過,不過雙避震車手就會吃足苦頭了:因為那強大的傳動扭力與略遜的抓地力會使後輪容易打滑, 你開始得學會像單避震車手那樣控制身體的重心在後輪上,否則NRS的100%傳動效率反而成為後 輪打滑的藉口。至於避震舒適度?不要想太多了。

過了山頭,總算不用踩踏,也讓雙腳與NRS的戰爭給休兵一下。接下來的下坡可就全靠NRS 自己表演了。老實說,NRS 3.75吋的「正行程」可是比某些下坡車還多耶!一路殺下來,NRS行有 餘力,一點也沒有氣力放盡的情況。不過要注意的是:NRS的避震特性自成一格,非常硬朗。行 程儘管長,但卻不是那種綿綿不絕的嚼勁,反而是清清楚楚的爽朗,偶而還會有避震器拉伸到頂 (TOP OUT)的感覺傳來,干擾避震作動的連貫性。這一些對單避震車手來說已經是「太奢侈」了, 不過對習慣長行程雙避震車的車手來說是得要一段時間來適應。

踩踏剛性方面,儘管NRS踩起來是那種不折不扣的單避震車感覺,不過後方這麼多的轉點 與連桿對剛性還是多少有影響。總是不能要求雙避震車要有跟單避震車一樣的「絕對剛性」嘛! 在這一點NRS大大長長的後鉤爪就不免要吃點虧了。

操控方面,低BB的設計與經典的車身三角讓NRS在林道中遊走毫無窒礙,屬於最「中道」的 設計。你可以輕易地藉由調整或改變座管高度、豎管長短、以及把手高度來找到最適合自己騎乘 風格的位置。

NRS必須搭配專屬SID後避震器

新款NRS採用浮雕管型

誇張的後三角及後下叉

細緻的連桿

平價的NRS也搭配Hutchinson的外胎

鉤爪的設計略為改變以避免後變速器敲擊

走線順暢是鑽石型車架的特點

簡潔有力的轉點及補強方式

   

隱藏式頭碗及補強

   

結語:你是單避震車手還是雙避震車手?

如果你是一個單避震車手,受夠了單避震車對你身體無情的摧殘,但又懼怕雙避震車偷走 你寶貴的腿力與速度,那NRS無疑地是你唯一的選擇。你所有的騎乘習慣與技巧都可以全部保留, NRS將為你吸收路面上過大的衝擊,並使你在下坡時更有優勢。不過,如果你早已習慣雙避震車 的舒適與性能,不要期待NRS是另一台雙避震車。把它當作單避震車來騎你才能體會NRS的優點與 個性,否則你那些騎乘雙避震車的習慣與期待可能會讓你吃足苦頭。如果你是一個新手,試試 NRS,不妨將負氣壓多打一些,留一點點預壓行程,這樣對你的背部與臀部會有好處,至少NRS 會比一般單避震車好騎許多,也可以順便訓練一些基本的騎乘技巧。而GIANT優秀的品質、合理 的價位、與在國內完整的售後服務更讓你無後顧之憂。NRS,就是這樣一台有個性、介於傳統單、 雙避震車之間、勇於創造、顛覆傳統設計理論的新世紀性能越野賽車。

難怪,NRS會紅絕不是僥倖。
入門級XtC NRS
搭配Shimano Alivio/Altus變速系統的NRS3,其建議售價為19800元,雖然其他搭配的零組件以重量彌補強度,但平易近人的價格非常 適合入門者享受全避震車的樂趣,而消耗性的零件也適合入門者隨著 總里程增加而汰舊換新,但是車架結構可是與頂級的NRS一模一樣 喔!
.如單避震車般100%的踩踏效率
.輕量強度兼顧的車身
.低中速時穩定的操控性
.購買門檻低,具升級空間
.非傳統的雙避震車
.小震動無法有效吸收
.偶爾避震器到頂(TOP-OUT)的感覺破壞避震系統的連續性與協調性
.踩踏加速感略嫌模糊

Merida XC Mission Pro

車架設計:避震系統與避震器間的新關係

如果說NRS是HORST四連桿設計的創新,那LRS就是避震系統與避震器關係的創新了。LRS, LOW RATIO SYSTEM的翻譯是「低槓桿比系統」。「槓桿比」顧名思義就是「後避震行程」與「後 避震器行程」的比例。一般車的槓桿比大多在3:1左右,亦即在後避震作動4.5吋時,後避震器只 作動1.5吋。「高槓桿比」設計的好處是:只要一根「短短」避震器就可以有「長長」的避震行程, 避震系統的設計也可以精簡許多。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高槓桿比表示避震器會承受比避震系統 更大的應力。以3:1的槓桿比來說,如果後避震所受的力是100N,那後避震器就要承受300N的力 量了。這樣過大的應力不但會使後避震器的使用壽命縮短,而且避震動作、品質、與調整也相對 地粗糙、困難許多。

相對於一般的「高槓桿比」設計,LRS就是一個完全的「反向思考」:LRS使避震行程與 避震器行程幾乎相同,幾乎達1:1。這樣一來,避震器所受的應力自然小了許多,理論上不但使 避震器的使用壽命相對增長,而且避震動作、品質、與調整也就更為細緻順暢。

所以在LRS上我們看見一根「長長」(比一般下坡車的後避震還要長得多喔!)的後避震器, 接連在左後方的座支叉位置上,好不威武。至於整個後避震系統則是屬於傳統的四連桿的設計(而 不是強調踩踏效率的HORST設計),主轉點則位在最經典中性的中盤高度上,行程則有75mm(3 吋)。不過,這樣長的避震器想當然爾一定會比傳統避震器(如NRS上的Rock Shox SID或FSRXC上的Fox FLOAT避震器)會重上許多。間接也影響了整體的車重。

避震系統的其他部分則是非常的簡潔有力,絕非是其他二車那種單純的輕量化設計,這裡我 們可以用「肌肉男」來形容LRS也不為過。大部分的轉點也都採用大尺寸免保養的密封式培林, 以追求最完美滑順的避震動作。

至於前三角則是跟NRS一樣,屬於傳統經典的「雙鑽石設計」。不過由於LRS所有的避震 系統與避震器都放置在後三角上,所以前三角一律「淨空」,不仔細看還以為是單避震車呢!美 利達的造車技術也不是蓋的:頭管也像NRS一樣是半隱藏式的超大尺寸設計,而且還從SPECIAL IZED(已經給美利達買下50%的股權)取經:使用「老虎牙子」(註: 「老虎牙子」:最先由SPECIALIZED所發明,置於頭管與下管連接處的3D 立體補強片。)在頭管與下管的交界處補強。下管則是美利達的商標SHOTGUN 管料,葫蘆狀型的變形號稱有過人的剛性表現。而將這些管料 完工的則是美利達的秘密武器:機器人焊接,擁有著最工整的焊道, 並據稱有比人工焊接更強的剛性。

騎乘三角則很類似NRS,但短一些,是比較保守的數字,沒有任何驚奇,但也絕對不會出 錯,相信任何人都可以輕易上手,尤其對東方人身材來說。

整體而言,MISSION PRO LRS穠纖合度,是美利達近年來最好的作品。既使以第一年的「菜 鳥」姿態出現,與NRS相比也不遑多讓。淨空的前三角相信更是許多傳統單避震車手的最愛吧! 如扛車時就不會礙手礙腳,一如單避震車的自在方便。

LRS的轉點補強剛性十足

LRS的轉點採密封式培林

騎乘感受:超乎想像的高品質避震行程

以外形來說,三台車中LRS看起來最像單避震車,不過一坐上去,那稍微「沈一下」卻告 訴你這絕對是是一台純種的雙避震車。有趣的是,LRS的行程雖然是三台車裡面最短的,只有75mm (NRS是95mm,FSRXC是90mm),但騎起來LRS的行程卻感覺最長(相對地,擁有最長行程的NRS 騎起來卻最「硬」)。LRS的低槓桿比真不是蓋的!那滑順無比的避震動作,不但讓很多下坡車 相形見拙,更讓人無法相信這是出自於一台只有75mm短行程的越野車。「傑克,這真是太神奇 了!」筆者上回體會這樣Q的感覺還是在裝有彈簧避震、6吋行程的Giant AC車款上面!原本不期待LRS上這根自行開發的氣壓避震器會有怎樣過 人的表現,但結果卻讓人跌破眼鏡。不但避震作動毫無窒礙,沒有氣壓避震器粗澀的起始行程與 激烈的避震曲線,調整更是一流,清清楚楚,範圍大效果又好。讓我們不禁伸出大拇指說「讚」。

上了路,LRS還是老話:「很難相信這是一台短行程的雙避震越野賽車」。那種Q度與穩 度只有高級的長行程FREERIDE車種才有資格享用耶!尤其是後方的剛性是筆者測試過雙避震越野 賽車中最好的,而行進間與操控時的穩定度自然不在話下。不過,如果你不小心往下看,避震器 此時卻是聞「踩」起舞,再加上是低槓桿比設計,所以「看起來」更是舞 得厲害。雖然這丁點「八伯舞」對實際騎乘並沒有影響,但心裡總是毛 毛的,不像其他兩台「賽車」那樣硬朗心安。

上坡時,LRS依舊是穩重如山,儘管踩踏越來越粗魯,但LRS的 「八伯舞」並沒有因此加劇。不過不知道是因為車重的關係、還 是後方剛性太好了,LRS踩起來「太」穩重了,加速感並沒有過人 的表現,還好吸震品質與抓地力在這時就幫了大忙!

下坡時,還是老話一句:「很難相信這是一台短行程的雙避震越野賽車。」雖然行程很短, 但品質卻一點也沒打折。LRS後方優異的剛性更是大幅地提高操控的明確度與穩定度。原來,魚 與熊掌還是可以一起吃到的。

很可惜地,這回測試的LRS前方裝的是ROCKSHOX的DUKE XC。這支XC的新星其實還表現得中規中矩,只可惜後方裝的不是一般雙避震越 野賽車的粗澀行程,而是擁有高品質避震行程的LRS。比起來DUKE的動作就顯得粗澀許多,調整 也只是差強人意。而這種前硬後軟的調性、與前低後高的避震品質,整體的騎乘感就顯得非常的 「不平衡」。不管是吸震作動或是操控,這種不協調的感覺都影響掩蓋了LRS原本高品質的避震 行程。可惜呀可惜。如果前方是行程品質、調整與剛性兼具的FOX FORX,那就太好不過了。

另外,美利達SHOTGUN下管雖然縱向剛性很好,可是橫向剛性的表現就有待加強了。在前 後避震剛性都相當不錯的情形下,LRS前三角剛性就得要多加點油。

連桿上可選擇55、65 & 75mm不同的行程,連桿本體是CNC刻出,提昇剛性

後避震回彈的調整鈕,較不順手

超長的避震器是LRS必須克服重量的難處

7005的鋁合金管材

與Specialized如出一轍的「老虎牙子」補強方式

 

SHOTGUN的管型配上MERIDA的雙色字樣更能凸顯

套件完整度高,連花鼓也是Shimano,可惜前避震效果略遜於後避震

頭管的弧線相當順暢

結語:前所未見的新避震品質

LRS的「低槓桿比」的確成功地達到預期的效果,也提供了以往雙避震越野賽車無法想像的 避震品質與車架剛性。不過一台成功的車子除了車架避震外,平衡的配備、市場行銷、與品牌認 同也是關鍵。我們很高興美利達終於推出一台世界級水準的好車,成功地踏出第一步,也期待美 利達在其他各方面也要多加把勁。想嘗鮮的車友們,有機會應該要試試LRS讓人訝異的避震行程。 想要擁有最「雙避震車」感覺的車友,LRS不會讓你失望。

進階級XC Mission Pro LRS

整台以Shimano XT、LX、Deore套件搭配的XC Mission Pro,其建議售價為58000元,零件搭配完整度相當高,加上效果絕佳的後避 震,進階的騎乘者可以享受超靈敏的後避震效果。

.高品質後避震行程(出乎意料的好)
.寬闊明確的調整空間(後避震)
.強固穩定的後車身
.淨空的前三角空間
.前三角橫向剛性還可加強
.不協調的前後避震
.踩踏加速感穩定但不夠輕快
.略大的踩踏能量損耗

Specialized FSRXC M4

車架設計:傳統經典設計的成熟表現

S Work標明美國風

   

傳統而保守的後三角,果然是始祖級的!

   

相對於NRS的虛擬超高轉點設計,FSRXC則是最傳統的HORST「虛擬中轉點」設計。這次 我們測試的FSRXC已經是第三代的作品(也是2001年度的旗艦版本),成熟度自然不在話下。 處處可以看見進化的痕跡,該補強的、該輕量化的地方完全沒有漏掉半點。尤其是以往較為 人詬病的後三角剛性問題,更是大手筆的加強:3D的加肋設計兼顧了美觀、強度、與輕量化的 要求;一體式的碟剎座本來就應該是基本的配備;YOKE旁的焊接補強片告訴你,既使在看不 見的地方,SPECIALIZED也不會含糊混過。而內藏式密封培林更是一絕,少有廠商會採用這樣麻 煩又昂貴的設計(更何況從外頭還看不見、沒有視覺效果耶!)。除了固定上搖臂的「小耳朵」 實在是太過薄弱外,我們實在是挑不出還有什麼缺點了。

此外,FSRXC可以說是管材輕量化與變形的教科書:每一處都是經過「重度」變形處理的輕 量化M4管材:頭管部分除了「老虎牙子」外,還有兩片小耳朵將上管、頭管、與下管緊密結合起 來;最新的HYDRAFORM的變形「座管副車架」不僅使外型具未來感,亦是輕量化的功臣。

SPECIALIZED的另一個特點是,所有的設計不僅在強度、輕量、與功能上的傑作,在外觀線 條上也是作整體的考量。也難怪SPECIALIZED的車子就是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氣勢與味道,是別人模 仿不來。

而最讓人驚訝的是,經過這麼多的強化與補強,FSRXC在重量上卻一點也沒有增加。這不 禁讓人讚嘆科技的進步與設計者的巧思了。

這次測試的FSRXC是S-WORKS賽車版本,所以上管特別長,有60CM。加上SPECILAIZED的座管 打得非常斜,所以比起其他兩台車子, FSRXC的騎起來感覺特別大,重心也稍微後移。而BB也同樣是「低BB高」設計。另一個與NRS及LRS特別 不同的地方則是,FSRXC非傳統的構型設計提供了較大的跨下空間,這點會使男騎士在崎嶇路面 時比較「安心」。

騎乘感受:各方面性能均衡與輕快騎乘感

FSRXC踏起來儘管不似NRS那樣硬朗,但加強過後的剛性與最佳化的踩踏效率依舊是「硬底 子」的表現。以一台「全時」雙避震車來說,FSRXC的踩踏效率可以說已經是最高標準了。踩踏 時雖然不會有NRS那種「如單避震車的硬朗」,但避震器也鮮少有動作,既使有,你也感覺不到、 也看不見。不過隨著踩踏越來越用力、越粗魯,FSRXC的全時避震功能也不得不開始作動起來, 如果你這時不滿意的話,可以輕輕地用手指一彈,使用後避震器上的鎖死裝置在一秒內讓避震器的 功能鎖起來,FSRXC便從雙避震車變成單避震車。呀呼!FOX FLOAT RL不但有鎖死功能,滑順的行程也是嚇嚇叫,油壓阻尼效果更是「一流ㄟ」(有 27格調整喔!),比起NRS上的SID來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慨(只可惜這次測試的LRS的低槓 桿比硬是「不公平地」將FOX給比下去了)。

FSRXC不愧是雙避震越野賽車的始祖,性能就是很「純種」雙避震越野賽車的表現:一切都 以踩踏效率與速度為先,輔以輕量化的設計。上坡、平路、下坡,後避震系統在任何情況下都不 溫不火地提供比單避震車更好更多的吸震效果與抓地力,對踩踏效率的影響也幾乎沒有。不過除 此之外,也別期望FSRXC還能再多給你什麼了。如果還想更多要舒適、抓地力、剛性、與穩定度, 找別台車吧!

剛性方面,雖然比起前代車種有很大的進步,不過受輕量 化的影響,踩踏與操控時還是不夠穩重、明確。一切都是輕輕快 快的。輕量化的配備雖然也一樣輕快,但也一樣浮躁。前三角的 剛性跟後三角一樣:夠了,但下坡或速度快時還是想要有多一點穩定的感覺。如果你打算將FSRXC 設定成林道用車,那穩重一點的輪圈/輪胎與龍頭/把手搭配是必要的。

吸震方面,全時動作的FSRXC比起NRS來當然是好多了,所有細微的震動都給後避震器吸收 掉,既使長途騎乘,你的背也不會被震到發麻。雖然我們這次測試的FSRXC是90mm的「長行程」 版本,但對於中間程度以上的障礙還是只能吸收掉前段最粗魯的部分,中後段還是得靠你自己正 確的騎乘技巧:用身體關節來吸收,這樣對騎乘者的衝擊才會降到最低。

不過FSRXC打斜的座管角度實在是不太適合腳短的東方人。既使把座墊往前調到極限,我們 在FSRXC上依然很難找到最適當的位置。如同前面所言,FSRXC騎起來感覺比實際尺寸還大。這 也間接影響了操控性。

結語:均衡表現的「純種」全能模範生

別誤會了,進化後FSRXC的表現依舊傑出,青出於藍,更勝於藍。看看它在世界盃越野賽上 的表現就知道了。雙避震越野賽車該有、該做到的,FSRXC提供了一個傑出的典範。只是追求輕 量化與高效率的副作用,在FSRXC上也同樣一覽無遺。跟其他的雙避震越野賽車比起來,FSRXC 並不偏重任何一方面,而是在每一點都均衡地發展,以求取最佳的平衡點。這點FSRXC的確做到 了,而且做得很好。不過,如果國人有機會買到這匹戰駒,在尺寸與座管的選擇上可要多留心一 些。

M4管材是Specialized一直強調的特點

座管打斜的座片,頗有DH的味道

轉點及補強

安裝具鎖定功能的後避震器,可解決連續上坡的踩踏能量損失

Horst link的關鍵轉點

雙邊氣壓的SID、XTR、MAVIC輪組...,讓整車達到11.2kg的輕量

總結:你要什麼?

我們這次測試的三台車,恰好代表了三種不一樣性質:NRS最強調踩踏效率,FSRXC則是中 規中矩,而LRS則提供了這類車種前所未有的避震品質。以速度來說,NRS最快最札實,FSRXC感 覺最輕巧,LRS則因避震系統設計與車重給拖了下來。以避震性能來說,LRS的品質與剛性遠超 乎想像,FSRXC則是不慍不火,而NRS則自成一格。如果你想要一台最接近單避震車性能的雙避 震越野賽車,NRS是唯一的選擇;如果你要一台純種的「全時」雙避震越野賽車,FSRXC有全能 均衡的表現;至於LRS,它可能還不夠輕、不夠快,算不上是賽車,不過那優異的避震品質與穩 重的剛性表現,非常適合你到林道裡走走,或者是長途跋涉。

你的需求將決定你的選擇。

玩家級FSRXC

美國廠生產的S-Works,台灣只有少量引進,自然所費不貲,搭配頂 級的零件,也只有追求卓越的玩家才如此瘋狂,但是以FSRXC開啟 XC全避震車的元老級地位,如此典藏的搭配才會讓車迷心中無憾。

.踩踏效率與避震性能的平衡表現
.強化的前後三角剛性
.輕快的乘踏感
.前後避震皆可鎖死
.高速穩定度有待加強
.角度不利於東方人
.價格門檻較高
.造型不利於扛車或運送